人与人交流,离不开说话。领导干部与群众交流,更离不开说话。说话是了解情况、沟通思想、交换意见、化解矛盾、增进信任的重要介质,也是领导干部进行思想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掌握与群众说话的艺术,要说“民话”“俗话”“分量话”“真情话”,才能让群众爱听。
首先,要说“民话”。“民话”,就是群众说的话,以群众的立场、观点发声。与“民话”对应的是官话,群众最厌恶的就是官话。开会发言空无一物的排比,接待信访的推脱套词,在某些场合的“口号话”“表态话”,这些空话、套话、官腔,听了令群众反感、生厌。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转变作风,不摆官架子、不打官腔,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从为群众谋利益的目标出发,从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说话,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赢得群众的喜爱、信任和支持。
其次,要说“俗话”。有些人也有群众观点,但是说起话来高谈阔论、深奥晦涩,群众听了云里雾里,不明就里。网上有一则“甄嬛买煎饼”的段子讲的就是如此。甄嬛和卖煎饼的阿姨说:“这碎碎的一抹青翠,好似乱坠了丫头的眼,平摊于日下,甚是沁人心脾。提神醒脑可是极好的!若忍心炙烤煎熬,蔫萎而焦灼,岂不是辜负了?”阿姨说:“说人话!”甄嬛道:“煎饼别放葱!”和群众说话也一样,不要为了卖弄学问,故作玄虚,一定要表达得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我们党的几代杰出领导人都是说“俗话”的典范,诸如毛泽东的“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邓小平的“猫论”“摸着石头过河”;习近平总书记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补精神之钙”等。他们的语言风格既通俗易懂又魅力无穷,以鲜明的大众化语言来表述和展现其深邃的思想,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好理解,听了才喜欢。我们领导干部也应该向他们学习,接地气,学好群众语言,说好“俗话”。
再次,要说“分量话”。古人言,“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作为领导干部,说的每一句话都显示着领导者个人的水平,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关切着群众的利益。领导干部在说话前必须打好底稿,做好基本功,对各种情况要了然于胸。既要吃透政策,正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善于理解领会上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还要熟悉实际情况,了解群众的诉求。这样才能说出有分量的话来。不论是在公共场合发表的讲话也好,还是在答复群众时做出的承诺也好,都要做到言出必行,行必有果,件件抓落实,个个有回应。说实在话、做实在人、干实在事,群众才会相信你、认可你、喜欢你、追随你。
最后,要说“真情话”。“话须通俗才传远,语必关情方入脑。”然而在实际中,有些领导干部在对群众讲话时态度生硬、刁蛮专横、不讲道理,严重地损害了政府形象,伤害了群众感情,激起了群众怨愤。有些领导干部的雷言雷语频现,不仅表露了个人素质的低下,更暴露了一些领导干部对待群众麻木不仁、毫不把群众的利益和感情放在心上的严重问题。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领导干部对群众反感,群众怎会对其心生好感?相反,与群众“动之以情”的真情话、披肝沥胆的心里话、推心置腹的实际话、嘘寒问暖的贴心话,才能入群众耳、入群众脑、入群众心。
说话水平是丈量领导干部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一把尺子,领导干部说话要受群众欢迎,还要掌握说话的技巧,把握说话的分寸,注意说话的逻辑次序,找准切入点,抓住核心问题,在工作实干中,在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融入群众的基础上不断淬炼说话艺术,发挥语言的无穷力量,赢得群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 版权声明
1. 本平台所有原创文章(包括但不限于文字、配图、排版设计等原创内容),均遵循 知识共享署名 - 非商业性使用 4.0 国际许可协议(CC BY-NC 4.0) 对外授权,任何主体使用时需严格遵守协议约定。
2. 本平台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或原版权方所有,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平台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3. 转载仅为传递行业资讯、实用知识等有益信息,不以盈利为目的;若涉及侵权,本平台在收到原方有效通知后将立即删文并配合处理,不承担额外法律责任。
4. 联系方式:hr@szsyw.cn
5.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