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同学问我,书读不懂怎么办?
我的体会是,只要认定是经典著作,读不懂就硬读。
读不懂,通常说明不具备理解文本所需知识,但这些知识也只能靠阅读获得。如果读不懂就轻易放弃,也许永远都不会有读懂的机会。
反之,一本一本的啃过去,知识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理解能力会越来越强,所积累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称之为“解释学循环”。
读书过程中,往往只见循环而不见上升,所以很容易自我怀疑:读了这么多,怎么好像没什么长进?知识的积累比较缓慢,很难明显觉察出来,所以要有耐心;而且,知识增长,有时候不是让人产生充溢感,沾沾自喜于无所不知,反倒可能让人感觉虚空,惶恐于一无所知。检验有没有长进,有一个简单方法:一两年后,回过头去读之前读过的书,如果感觉和当初一样难,那大概说明确实没什么长进;如果感觉容易了,说明知识有增长。
经常还有同学问我:读书记不住怎么办?
没有人可以记住全部读过的书。如果总是纠结于能不能记住,也许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以记忆为读书目标,这可能是多年应试形成的下意识;二是读书太少。记忆力有好有坏,好的可以做到过目不忘。但无论好坏,记忆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淡。读书越少,会越珍惜所读的书,也就越想记住。有点悖论的是,读书越少,知识越少,记忆维持的时间会越短。
办法有两个。第一个办法,先忘掉记忆的事情,找类似主题的文献,一本接一本去读。读到足够多后,能不能记住某一文献的内容就不再重要,因为你已经掌握这个主题或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
如果觉得这本书太经典,一定要记住,那就试试第二个办法。
这个办法其实还是多读,只不过是就某一本书一遍又一遍地读。
反复阅读可以维续记忆,更重要的是,经典之作,必定是常读常新的,不同时期阅读,会有不同收获,顺便也可以检验自己有没有长进。
可问题是,那么多书,既要反复阅读,又要不断拓宽阅读面,怎么办呢?我的建议是:
第一,尽量选择高质量的书。读书时间非常有限,要读的书无限多。要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读书中,就尽量不要让垃圾书占用过多时间。如果垃圾书提供的知识或观念是错误的,那就不仅仅是浪费时间这么简单。
第二,选择一些特别能打动自己、特别能影响自己思想路向的书,反复阅读。一言以蔽之,读最好的书,在最好的书里,选择最具共鸣的书反复阅读。越是初学者,越有必要阅读高质量的书,因为踏入新领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印象最深,而初学者又不具备鉴别能力,往往受误导而不自知。等到泥足深陷,那就回天无力了。
可是,不具备鉴别能力,也就意味着没有能力判断书的好坏。这又怎么办呢?办法有三个。
第一,看作者名望。在成熟的学科领域,最具名望的,往往也是最杰出的学者,他的作品也最值得信赖。不过,这只是成熟学科领域的特点。
所以需要结合第二个办法,借助老师尤其是授课老师的推荐。老师对于授课专业的文献通常比较熟悉,所作推荐一般也都经过筛选,比初学者全凭名气的莽撞靠谱一些,但也取决于老师的鉴别力与用心程度。
我自己主要用第三个办法,即是利用靠谱的书评类文献。不过,书评类文献对选择法学著作意义不大,因为此类文献很少涉及法学、尤其是纯法学著作。
对法学初学者来说,第二个办法比较常规,所以遇到什么样的老师非常重要。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