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改扩建后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崭新面貌正式向公众开放,《开成石经》《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珍贵石刻静静矗立。众多参观者慕名而至,但既喜又忧,喜的是可以近距离欣赏碑刻原件,忧的是部分碑刻原件裸展,如果参观者兴之所至伸手触摸,就可能对文物造成伤害。在文物安全与游客体验之间,究竟该如何取舍?
文物不可再生也不可替代,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即使修复了也难有往日的神韵。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基,这是首要任务,容不得半点疏失。作为文物的收藏单位,博物馆必须把文物安全放在首位,只有安全得到充分保障,文物才能长久发挥传播历史文化的作用。
有细心的参观者发现,西安碑林的石刻大多没有加装玻璃罩,而一些拓片等纸质文物却被精心地用玻璃罩保护起来。据西安碑林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经过专家研讨的展陈方式,是基于文物材质和保存需求的科学考量。纸质文物非常“娇贵”,对光线、温度、湿度、微生物环境等极为敏感。玻璃罩可以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环境,为纸质文物提供适宜的保存条件。而部分石质文物本就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敏感度较低,加之博物馆本身配备隔震装置和恒温恒湿系统,馆内环境符合文物保存条件。
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怀着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千里迢迢来到博物馆,只为一睹文物的真容。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有责任让更多人享有接触和了解文物的权利。让参观者近距离观赏文物,感受其独特的魅力,这是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然而,让参观者亲近文物,并不意味着可以对文物随意触摸。怀着热情来到博物馆的参观者,更应该带着对文物的敬畏之心。每一次对文物的不当触摸,都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对文化的伤害。我们应该明白,欣赏文物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手去亲近。只有多一分敬畏,才能真正领略文物的美,才能让文物的价值得以长久传承。
文物安全与游客体验的矛盾是当前文博领域的普遍性问题。曾经,长城也遭遇过类似的困境,城墙上“到此一游”的刻痕随处可见,长城砖被村民带走当作建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素质的提升,加上法律的规范和保护措施的完善,这种情况已经很少见了。如今,游客们知道用照片而不是刻字来留念,知道爱护长城的一砖一瓦。可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公众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于保护和利用之间找到平衡。
在这个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交织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构建动态平衡的智慧。比如,博物馆可通过合理的参观路线规划和引导,让游客在欣赏文物的同时,自觉遵守保护规定;也可采用智能监控技术,在不影响游客观赏的前提下,对文物进行实时保护;还有许多博物馆通过数字技术,将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让游客在虚拟空间中近距离接触文物,既满足了体验需求,又减少了对实物的损害。
文物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参观者要心怀敬畏,自觉爱护文物;文物保藏单位要不断创新保护手段,平衡好保护和参观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文物永远闪耀光芒,让我们的后代也能领略到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
作者:李卓尔
来源:《人民日报》(2025年08月03日第07版)
© 版权声明
1. 本平台所有原创文章(包括但不限于文字、配图、排版设计等原创内容),均遵循 知识共享署名 - 非商业性使用 4.0 国际许可协议(CC BY-NC 4.0) 对外授权,任何主体使用时需严格遵守协议约定。
2. 本平台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或原版权方所有,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平台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3. 转载仅为传递行业资讯、实用知识等有益信息,不以盈利为目的;若涉及侵权,本平台在收到原方有效通知后将立即删文并配合处理,不承担额外法律责任。
4. 联系方式:hr@szsyw.cn
5.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