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中提到了哪些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场景?
答: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明确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三大类核心应用场景。
第一类应用场景是促进学生成长。一是通过智能学伴系统生成多维诊断报告,精准匹配分层学习资源,支持学生自主规划学习路径、优化学习进程管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二是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构建交互式学习环境,开展互动式探究学习活动,切实增强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与创新思维水平。三是发挥人工智能伴读系统的功能优势,精准追踪和分析阅读轨迹、提供交互式导读服务,并通过动态绘本、多方言有声书等多元载体,深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四是在教师与家长监督下,学生可借助人工智能助手倾诉情绪困扰,获取心理健康疏导。五是特殊需求学生则通过触觉反馈模型、手语动画转译及双语讲义等功能,获得平等学习机会。
第二类应用场景是辅助教师教学。一是教师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自动生成教学设计,为不同层次和能力的学生提供量身定制辅导方案和资料列表,实现大规模个性化教学。二是教师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开展互动性教学,打造沉浸式教学体验,开展实时学情监测分析,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三是教师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课后作业生成与批改以及学情分析,提升教学效率和降低教学负担。四是教师在教学评价与协作环节中引入多智能体协同机制,通过模拟教师、学生等不同角色,智能体可参与小组讨论、作品评价等教学活动,为教师提供多维度评估支持。五是教师可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构建教学智能体,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认知水平和兴趣偏好,动态生成适配的教学内容与练习题目,实现个性化教学与智能辅导。
第三类应用场景是支撑教育管理。一是助力校务智能化,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学校行政部门的日常管理与协同办公流程,在严格遵守数据隐私保护的前提下,辅助事务处理与资源整合。二是助力教育资源均衡化,为偏远地区学校自动生成适配本地课程大纲的教案、习题及多媒体素材,支持多语言与无障碍格式。利用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数字人教师,为师资紧缺地区提供教学辅助。三是创新教育评价,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评价体系设计的辅助工具,实现人机协同教育评价,但杜绝直接使用AI输出作为评价结论。四是智能驱动科学决策,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模拟推演能力与人类经验,构建“人机协同”决策机制,提升管理科学性。五是建立智能数据库,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挖掘学校积累的档案信息,推动档案的智能分类和动态管理。
——摘自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
© 版权声明
1. 本平台所有原创文章(包括但不限于文字、配图、排版设计等原创内容),均遵循 知识共享署名 - 非商业性使用 4.0 国际许可协议(CC BY-NC 4.0) 对外授权,任何主体使用时需严格遵守协议约定。
2. 本平台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或原版权方所有,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平台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3. 转载仅为传递行业资讯、实用知识等有益信息,不以盈利为目的;若涉及侵权,本平台在收到原方有效通知后将立即删文并配合处理,不承担额外法律责任。
4. 联系方式:hr@szsyw.cn
5.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右侧“最新文章”是不是有BUG啊?不显示相关文章推荐啊!
我这边可以显示,可能部分页面没有设置号,你可微信联系我,后期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