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框架”写作法48巧,得一法而通10000文

公文写作1周前更新 zsir
41 00

写作咋搭框架,说白了就是给文章搭个“骨架”,先有了架子,再填肉填血,文章就立得住了。你说是框架优先也好,框架先行也罢,或者说是结构思维也行,记住,写作没那么多规矩,先把架子搭起来,写多了自然就顺了。哪怕一开始用最简单的“总分总”,也比对着空白屏幕发呆强。动手试试吧,你写的每一个字,都是进步。

一、基础框架:3种“打底子”的方法

1.总分总框架

开头总说观点,中间分几个方面细说,结尾再总结一下。

举例:写“春天真好”,开头说“春天是一年里最舒服的季节”,中间分“花开得艳”“风很温柔”“人爱出门”,结尾说“春天让人心里亮堂,谁能不爱呢”。

注意事项:总起句别太啰嗦,分论点得围着总论点转,结尾别光重复开头,加点新感受。

2.并列式框架

几个部分地位平等,各说一个相关的事儿,不分主次。

举例:写“我的三个好朋友”,一段写爱打球的小明,一段写爱看书的小红,一段写爱开玩笑的小刚,互相不交叉。

注意事项:每个部分篇幅别差太远,别写成有的浓墨重彩,有的一笔带过,看着不平衡。

3.递进式框架

一层比一层深入,像剥洋葱,从表面挖到核心。

举例:写“为啥要读书”,先写“读书能增长知识”,再写“读书能让人想事儿更明白”,最后写“读书能让人找到活着的意义”,一步比一步深。

注意事项:别跳步,得有逻辑衔接,比如用“不光如此”“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词串起来,不然读者跟不上。

二、按“时间”搭框架:6种跟着时间走的方法

4.顺时框架

从早到晚,从过去到现在,按时间顺序写。

举例:写“一天的校园生活”,从早上起床进校园,到上课、午休、下午活动,再到放学回家,按点儿来。

注意事项:别写成流水账,挑重要的时间点写,比如上课的趣事、午休的小插曲,无关的别写。

5.倒叙框架

先写结果,再倒回去写过程。

举例:写“我学会了骑自行车”,开头先写“现在我能骑着自行车在小区里转圈,谁能想到上周我还摔得嗷嗷叫呢”,然后回头写学骑车的经过。

注意事项:倒叙的“结果”得有吸引力,让人想知道“为啥会这样”,不然倒叙就没意义了。

6.插叙框架

正常写着,中间插一段过去的事儿,插完再接着往下写。

举例:写“吃妈妈做的红烧肉”,正写着肉的香味,突然插一句“小时候妈妈总说,红烧肉得炖够一个小时才香,有次我急着吃,还被烫了嘴”,然后再写现在吃的感受。

注意事项:插叙别太长,别把主线带跑了,插完赶紧拉回来,不然读者忘了前面说啥了。

7.昼夜交替框架

按白天、黑夜、再白天的顺序写,突出时间循环里的变化。

举例:写“守边疆的战士”,白天写他们巡逻的样子,黑夜写他们在哨所里想家,第二天太阳升起,又精神抖擞地站岗。

注意事项:重点写昼夜不同里的相同精神,比如战士不管白天黑夜都尽责,别光写时间变了。

8.四季轮回框架

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借四季变化说事儿。

举例:写“老家的院子”,春天院子里的桃树开花,夏天爷爷在树下乘凉,秋天摘石榴,冬天堆雪人,一年又一年。

注意事项:四季里得有个不变的东西串着,比如院子里的人、物件,不然就成四个独立片段了。

9.年代跨越框架

从几年前、几十年前写到现在,看时间带来的变化。

举例:写“家乡的路”,先写小时候是泥路,下雨就没法走,后来修成石子路,现在变成宽敞的水泥路,路边还有路灯。

注意事项:别光写“变”,得写出变化里的情感,比如路好走了,奶奶不用再担心我摔泥坑了,这样更动人。

三、按“空间”搭框架:6种跟着地点转的方法

10.定点观察框架

站在一个地方不动,看周围的东西,从近到远或从左到右写。

举例:写“教室一角”,坐在座位上,先写桌子上的课本,再写旁边的同学,然后写窗外的树,最后写远处的教学楼。

注意事项:别东看一眼西看一眼,按一个顺序来,比如先近后远,不然读者像在原地打转,晕。

11.移步换景框架

边走边看,走到哪儿写到哪儿,地点跟着脚步变。

举例:写“逛公园”,从大门进去,先写花坛,再写湖边,然后写假山,最后写出口的亭子,一路走一路看。

注意事项:每个地点的特点要写出来,比如湖边有鸭子,假山有小朋友爬,别光说“到了湖边,又到了假山”,没内容。

12.高低错落框架

从高处写到低处,或从低处写到高处,突出空间层次。

举例:写“家乡的山”,先写山顶的云,再写山腰的树,然后写山脚的小溪,最后写溪边的野花。

注意事项:高低之间得有过渡,比如“从山顶往下看,山腰的树像一片绿海”,别直接跳,显得突兀。

13.内外转换框架

先写屋里,再写屋外,或先外后内,对比着写。

举例:写“雨天”,先写屋里妈妈在做饭,窗户上的雨珠,再写屋外路人撑着伞跑,水坑里的倒影。

注意事项:内外得有联系,比如“屋里的暖光映在雨珠上,和屋外的冷雨比,心里特暖和”,别各写各的。

14.远近结合框架

先写远处的大场景,再写近处的小细节,或反过来。

举例:写“菜市场”,先写远处菜市场黑压压一片人,再写近处摊主切肉的刀光,菜上的水珠。

注意事项:远近搭配着来,别光写远的看不清,也别光写近的没整体感,比如远处的热闹和近处的鲜活结合才好。

15.虚实空间框架

把现实的地方和想象的地方放一起写,比如眼前的房间和回忆里的老房子。

举例:写“现在的卧室”,看着墙上的照片,想到小时候住的老房子,那个房间的窗户朝东,早上太阳能晒到床头。

注意事项:想象的空间得和现实有关,比如因为照片里有老房子的影子,才想到它,别凭空瞎想。

四、按“事件”搭框架:8种跟着故事走的方法

16.起因-经过-结果框架

最基本的故事框架,先说为啥发生,再说过程,最后说结局。

举例:写“一次吵架”,起因是同桌借我橡皮没还,经过是我跟他吵了一架,谁也不理谁,结果是他买了块新的赔我,我俩又和好了。

注意事项:“经过”要写细,比如吵架时说的话、表情,别一笔带过,不然故事没味道。

17.问题-分析-解决框架

先提出一个问题,再分析为啥会这样,最后说怎么解决。

举例:写“小区里的狗屎问题”,问题是总有人不捡狗屎,分析是有些人不自觉、没垃圾桶,解决办法是设提示牌、放拾便袋。

注意事项:分析得靠谱,别瞎猜,解决办法要实际,比如别说“让所有人突然变好”,不现实。

18.挑战-努力-成功框架

先写遇到啥困难,再写怎么努力克服,最后写成功了。

举例:写“学游泳”,挑战是怕水,总呛水,努力是教练教憋气、划水,每天练,成功是终于能游10米了。

注意事项:努力的过程要写得具体,比如呛水的难受、偷偷哭了但还坚持,这样成功才让人觉得不容易。

19.误会-澄清-和解框架

先写俩人产生误会,再写误会怎么解开的,最后写和好了。

举例:写“和朋友闹别扭”,误会是我以为她故意不叫我参加生日会,澄清是她记错日子了,和解是她补了块蛋糕,我俩笑了。

注意事项:误会要写得让人信服,别太牵强,比如“她不叫我是因为忘了”比“她被外星人绑架了”合理。

20.尝试-失败-再尝试框架

先写第一次尝试失败了,再写不放弃,继续尝试,最后可能成功也可能有新发现。

举例:写“做蛋糕”,第一次烤糊了,失败;总结是烤箱温度太高,第二次调低温度,虽然没发起来,但能吃了,打算再试。

注意事项:失败的原因要写清楚,再尝试时要有改进,别两次犯一样的错,显得傻。

21.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框架

比起因经过结果更细,中间有个最紧张、最关键的“高潮”。

举例:写“找钥匙”,开端是发现钥匙丢了,发展是回忆去过哪儿、到处找,高潮是在沙发缝里摸到硬东西,结局是找到钥匙,虚惊一场。

注意事项:高潮要有点“心跳感”,比如摸到东西时的紧张,别平平淡淡就过去了。

22.目标-阻碍-行动框架

先写想达到啥目标,再写遇到啥阻碍,最后写怎么行动去克服。

举例:写“考100分”,目标是数学考100.阻碍是应用题总错,行动是每天做5道应用题,问老师方法。

注意事项:行动要具体,别说“我努力学习”,要说“每天学到几点、做了啥题”,这样才实在。

23.意外-应对-反思框架

先写突然发生的意外,再写当时怎么应对的,最后写事后想明白了啥。

举例:写“路上车胎爆了”,意外是骑车时“砰”一声胎瘪了,应对是推到修车铺,反思是以后出门前得检查车胎。

注意事项:应对过程要写得真实,比如当时的慌乱、怎么找人帮忙,别写得像老手一样镇定,不真实。

五、按“情感”搭框架:6种跟着心情走的方法

24.喜-怒-哀-乐框架

按情绪变化顺序写,从开心到生气,再到难过,最后又开心,像过山车。

举例:写“一天的心情”,早上中奖开心,中午被同学冤枉生气,下午丢了钱难过,晚上妈妈安慰又乐了。

注意事项:情绪变化得有原因,别平白无故就生气,比如“同学冤枉我偷他笔”才生气,不然显得莫名其妙。

25.压抑-释放框架

先写心里憋着难受,再写怎么释放出来,最后轻松了。

举例:写“考试压力大”,压抑是每天做题到半夜,头疼睡不着,释放是跟妈妈大哭一场,说出压力,最后觉得轻松多了。

注意事项:压抑要写细节,比如睡不着时数羊、心跳快,释放的方式要合理,比如哭、跑步,别写“突然就想通了”,太突兀。

26.陌生-熟悉-亲近框架

从一开始的不熟悉、有距离,到慢慢了解,最后变得亲近。

举例:写“新同桌”,陌生是刚坐一起不说话,熟悉是发现他也爱打游戏,亲近是一起讨论战术,成了朋友。

注意事项:熟悉的过程要有具体事儿,比如借他一块橡皮、一起打扫卫生,别光说“慢慢就熟了”。

27.期待-失望-转机框架

先写特别期待一件事,结果失望了,最后又有了新机会。

举例:写“等爸爸回家”,期待是盼了一周爸爸能陪我过生日,失望是他临时加班回不来,转机是他视频里唱生日歌,还寄了礼物。

注意事项:期待要写得满,比如准备了蛋糕、画了贺卡,这样失望才更明显,转机才更暖。

28.怀念-现实-融合框架

先写怀念过去的事儿,再写现在的情况,最后发现过去和现在能融在一起。

举例:写“奶奶的饺子”,怀念是小时候奶奶包饺子总放我爱吃的香菇,现实是奶奶不在了,融合是妈妈学着放香菇,味道像奶奶做的。

注意事项:融合的部分要感人,比如吃到妈妈包的饺子,想起奶奶的样子,心里既酸又暖。

29.误解-理解-敬佩框架

一开始误解一个人,后来慢慢理解他,最后变得敬佩。

举例:写“严厉的老师”,误解是觉得他总骂人,太凶,理解是发现他是怕我们学不好,敬佩是看到他生病还来上课,为我们着想。

注意事项:理解的契机要具体,比如看到老师给成绩差的同学补课,别凭空就理解了。

六、按“观点”搭框架:7种跟着道理走的方法

30.观点-论据-结论框架

先亮出自己的观点,再举例子、说理由证明,最后总结观点。

举例:写“读书有用”,观点是读书能让人更聪明,论据是读历史书知道过去的事,读科学书明白自然道理,结论是多读书准没错。

注意事项:论据得真实,别编例子,比如别说“我读了本书就成了天才”,太假,说“读了作文书,我写作文不跑题了”更实在。

31.正-反-合框架

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最后合起来说个全面的观点。

举例:写“玩手机”,正面是能查资料、联系朋友,反面是玩太久影响学习、伤眼睛,合起来是玩手机要有度,别沉迷。

注意事项:正反两面都要客观,别光说正面好或反面坏,合的时候要给出平衡的看法。

32.现象-本质框架

先写看到的表面现象,再挖深层的本质原因。

举例:写“很多人熬夜”,现象是半夜还在刷手机、打游戏,本质是白天没时间放松、想自己待会儿,或者拖延症。

注意事项:挖本质别太离谱,比如熬夜别归结为“月亮太亮”,要从人的习惯、心理找原因。

33.个人-他人-社会框架

先从自己说起,再说到别人,最后扩展到整个社会。

举例:写“节约粮食”,个人是我不剩饭,他人是看到同学倒饭会提醒,社会是大家都节约,粮食就够更多人吃。

注意事项:范围扩大时要有逻辑,比如个人做好了影响他人,他人做好了影响社会,别直接从自己跳到社会,没过渡。

34.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框架

先解释一个东西是啥,再讲为啥会这样,最后说该怎么做。

举例:写“代沟”,是什么是长辈和晚辈想法不一样,为什么是成长环境不同,怎么办是多沟通、互相理解。

注意事项:“是什么”要简单明了,别绕弯子,“怎么办”要具体,比如“每周跟爸妈聊一次学校的事”。

35.小-中-大框架

从一件小事说起,再说到中等的事,最后说到大事。

举例:写“爱护环境”,小事是我不乱扔垃圾,中事是班级组织捡垃圾,大事是整个城市搞环保活动。

注意事项:大小事得有关联,都是说“爱护环境”,别小事说扔垃圾,大事说航天,不搭边。

36.古-今-未来框架

从古代的事说起,再说到现在,最后畅想未来。

举例:写“交通变化”,古代是马车,现在是高铁飞机,未来可能有会飞的汽车。

注意事项:古今的对比要明显,未来的畅想别太瞎,基于现在的科技发展想,比如“飞汽车”比“时光机”靠谱点。

七、按“物件”搭框架:5种跟着东西走的方法

37.物件-故事-情感框架

先写一个物件,再讲和它有关的故事,最后说这个物件带来的情感。

举例:写“旧钢笔”,物件是爸爸送的钢笔,故事是用它写了第一次获奖的作文,情感是看到钢笔就想起爸爸的鼓励。

注意事项:物件的细节要写,比如钢笔上的划痕、颜色,这样故事更真实,情感才够味。

38.物件变化-人生变化框架

通过物件的变化,写人的成长或生活的变化。

举例:写“书包”,第一个书包是布的,磨破了角,那时上小学;现在是拉杆书包,装着更多书,上初中了,书包变了,我也长大了。

注意事项:物件变化和人生变化要对应上,比如书包变大是因为书多了,而书多是因为年级高了,有逻辑。

39.一件物件-多个场景框架

一个物件在不同场景里出现,串起多个故事。

举例:写“雨伞”,场景一是雨天妈妈撑伞送我上学,她半边身子湿了;场景二是我用这把伞给淋雨的小猫遮雨;场景三是伞坏了,爸爸修好它。

注意事项:物件要在每个场景里起作用,比如雨伞在每个场景都用来遮雨,别有的场景里它就是个摆设。

40.新物件-旧物件-对比框架

拿新物件和旧物件对比,说变化。

举例:写“手机”,旧手机是按键的,只能打电话发短信;新手机是智能的,能视频、付款,对比出科技进步。

注意事项:对比要具体,比如旧手机发短信慢,新手机发语音快,别光说“新的比旧的好”。

41.物件的零件-整体框架

先写物件的各个零件,再写整个物件的作用。

举例:写“自行车”,零件是轮子、链条、车座,轮子让它能跑,链条传动力,车座让人能坐,整体是方便的交通工具。

注意事项:零件的作用要写清楚,别写“轮子是圆的”,要写“轮子圆才能滚动,让车往前走”。

八、特殊框架:5种“非主流”但好用的方法

42.问答框架

用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写,像聊天一样。

举例:写“怎么学好英语”,问“背单词总忘咋办?”答“每天背10个,第二天复习”;问“听力听不懂咋办?”答“从短对话开始听,反复听”。

注意事项:问题要实在,是大家真会遇到的,回答要有用,别瞎糊弄,比如别说“多背就行”,得说怎么背。

43.清单框架

用列清单的方式写,一条一条说清楚。

举例:写“周末计划”,1.早上8点起床吃早饭;2.9点到11点写作业;3.下午2点去公园打球;4.晚上跟爸妈看电影。

注意事项:清单里可以加细节,比如“写作业时先做数学,因为脑子清醒”,别太干巴。

44.书信框架

用写信的格式写,有称呼、正文、落款。

举例:写“给奶奶的信”,称呼“亲爱的奶奶”,正文说“我最近考试进步了,想你做的饺子”,落款“爱你的小明,2025年8月5日”。

注意事项:语气要像真的写信,别太书面,比如“奶奶,我跟你说个事儿”比“敬爱的奶奶,谨向您告知”更亲切。

45.日记框架

用日记的格式,写一天的事儿或感受,有日期、星期、天气。

举例:“2025年8月5日星期二晴今天帮邻居张奶奶提水了,她夸我懂事,心里美滋滋的。下午天热,吃了根冰棍,真爽。”

注意事项:写真实的感受,别瞎编,比如“今天摔了一跤,疼得想哭”比“今天过得很完美”更像日记。

46.对话框架

几乎全是对话,靠说话内容推动故事或表达观点。

举例:写“讨论去哪儿玩”,甲:“周末去爬山吧?”乙:“太热了,不去。”甲:“那去看电影?”乙:“好啊,看那个新出的动画片。”

注意事项:对话要符合人物性格,比如小孩说话简单,大人说话可能啰嗦点,别所有人说话一个样。

47.标题式框架

全文分成几部分,每部分有个小标题,概括这部分内容。

举例:写“我的暑假”,小标题“乡下的日子”“学游泳的苦与乐”“和朋友的约定”,每部分按标题写。

注意事项:小标题要简洁,能抓住重点,比如“乡下的日子”比“我在乡下度过了一段包含钓鱼、捉蝉等活动的时光”好。

48.镜头切换框架

像拍电影一样,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写,镜头之间可以跳着来。

举例:写“过年”,镜头一:妈妈在厨房炸丸子,油星溅出来;镜头二:爸爸在贴春联,胶带总粘不住;镜头三:我和弟弟在院子里放小烟花,笑得欢。

注意事项:镜头要有共同的主题,比如都围绕“过年”,别一个镜头写做饭,一个镜头写打仗,不搭界。

九、搭框架的10个注意事项

1.别太死:框架是架子,不是牢笼,写着写着有新想法可以调整,别硬往里面套。比如本来想写“递进式”,发现并列着写更清楚,就改,不丢人。

2.看读者:给小孩写用简单框架,比如“总分总”“故事框架”;给大人写可以用复杂点的,比如“正-反-合”“现象-本质”。别对牛弹琴。

3.抓重点:框架里得有个核心,所有内容都围着它转。比如写“母爱”,不管用啥框架,都得突出妈妈怎么爱你,别写着写着跑去说爸爸了。

4.有过渡:段落之间、部分之间要有词或句子连起来,比如“说完早上,再说说中午”“不光这样,更重要的是”,别硬切,读者会懵。

5.别贪多:一篇文章用1-2种框架就行,用太多反而乱。比如又用“时间线”又用“递进式”又用“物件框架”,读者不知道你想咋写。

6.留空间:框架搭好后,别把每个角落都塞满,留点儿余地让细节发挥。比如“总分总”的“分”部分,多写点具体例子,别干巴巴说理由。

7.看文体:写记叙文多用“时间”“事件”框架,写议论文多用“观点”框架,写散文可以用“情感”“空间”框架,别乱搭配。

8.开头结尾要勾连:开头定的调子,结尾要呼应,比如开头说“春天美”,结尾别说“冬天也不错”,框架再顺也白搭。

9.长短搭配:框架里的每个部分别都一样长,重要的多写,次要的少写,有轻有重才好看。比如写“我的爱好”,爱读书详写,爱画画略写。

10.自己舒服:你用着顺手的框架才是好框架,别跟风用别人说的“高级框架”,自己写着别扭,读者看着也难受。

十、举例:用3种框架写同个主题“傍晚的菜市场”

1.总分总框架

傍晚的菜市场,是一天里最热闹的尾巴。(总)

入口的水果摊最扎眼,橘子堆成小山,皮上还挂着水珠,老板挥着扇子喊:“甜过初恋!”往里走,蔬菜摊的阿姨正给土豆去皮,土豆滚了一地,她弯腰去捡,围裙上沾着泥点。最里面的肉铺,铁钩上挂着新鲜的排骨,师傅“哐当”一声剁下去,油星溅到白大褂上,他也不擦。(分)

这吵吵闹闹、带着泥土和肉香的傍晚,藏着最实在的日子。(总)

2.移步换景框架

刚走到菜市场门口,就被一股香味勾住了——是烤红薯的摊子,铁皮桶里的红薯冒着热气,摊主用铁钳夹出来,皮一剥,金黄金黄的。

往里挪两步,海鲜摊的水“哗哗”流着,大闸蟹在盆里吐泡泡,老板捞起一只给顾客看,蟹钳“咔嚓”夹了他一下,惹得周围人笑。

走到最里面,看见卖豆腐的奶奶在收摊,把剩下的豆腐装进小盒子,说:“给隔壁张大爷留的,他爱吃嫩的。”

我提着买的菜往外走,身后的喧闹慢慢远了,手里的袋子沉甸甸的,全是生活的味。

3.物件-故事-情感框架

那个掉了漆的竹篮子,是妈妈每天傍晚去菜市场的伙伴。

今早她还说:“这篮子用了五年,比你都听话。”傍晚我跟着她去,才知道这话不假。买鸡蛋时,她把篮子递过去,摊主熟练地往里面垫张纸,鸡蛋一个个摆进去,说:“婶儿,今天的蛋新鲜,给你留了双黄的。”买青菜时,她让摊主直接把菜放进篮子,不用塑料袋,“省点是点”。回家的路上,篮子晃悠着,鸡蛋在里面“哒哒”轻响。

这篮子装过春天的韭菜、夏天的黄瓜、秋天的萝卜,现在又装着冬天的白菜。它掉的漆里,全是妈妈每天为家里盘算的心思。

来源:211写作课堂 作者:Ashida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