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AI难以取代“笔杆子”

公文写作2个月前发布 zsir
50 00

为什么AI难以取代“笔杆子”

文•金玉良言

今年春节以来,以DeepSeek等为代表的AI火遍网络,杭州“六小龙”的横空出世,引发国内不少城市群集体性焦虑。伴随着AI的大火,也带火“AI写公文”这个话题。不少网友认为AI可以解放“笔杆子”,让写公文变得轻松;也有人担心AI会取代人类的工作,“笔杆子”这个职业会消失,等等。那么,AI写公文到底能不能替代人工?为此我专门咨询了DeepSeek。

其回答是,“AI代替笔杆子有五个优势”:高效快捷、语言规范、对语言支持、数据驱动、24/7工作模式,但“AI代替笔杆子具有五方面局限性”:缺乏深度思考、情感表达不足、创意有限、文化敏感性、责任归属问题,建议“AI与笔杆子合作模式”:AI辅助创作、AI处理重复性任务、AI提供灵感、AI学习人类风格。

对于这个回答,我认为其恰恰代表了AI在文稿服务方面的优劣势,优势是快速生成,这种快速生成也只是互联网海量数据中相对靠谱的文稿中的一个模式,与一般搜索区别是帮我们筛选了相当一部分参考意义不大的文稿,节省了搜索的时间,其弊端也很明显,比如其得出的五方面局限性,很明显不能全面概括不能代替“笔杆子”的理由,例如公文写作相当多内容属于内部资料,是不能够公之于众的,就凭这一点,AI永远也无法代替笔杆子,DeepSeek居然没有将这一点作为局限性。这就可以看出,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时代,归根到底也只是互联网信息的综合利用,与“笔杆子”创作仍有天壤之别。关于AI不能代替笔杆子,我认为至少有七个理由。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理由,“笔杆子”所从事的公文写作,相当部分是内部文件,即使公开的文稿材料也是各级党政机关审批审批后结果。凡是在党政机关从事文稿一段时间的笔杆子都知道,机关公文的起草是一个内部讨论和修改的过程,突出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取舍什么等,都是各级部门或相关领导、处(科)室互相博弈和平衡的结果。即使我们在网上经常看到的各种政策文件、会议通知、讲话材料、新闻通稿、公告通告等,都是党政部门内部经过反复斟酌、权衡利弊、审核审批后才公之于众的,相当部分文稿起草的过程具有严密的程序性、隐私性、政治性,这是AI写作难于参与进来的过程。

第二个理由是,公文写作是一个理解贯彻执行上级精神、领会领导意图的过程,AI无法将上级的具体决策要求、领导的指示精神和地方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上级政策要求是一个动态过程,特别是有关规范性术语要求较高、政策要求变化较大,地方党委政府有关具体抓手等,都具有很明显的动态性,要求笔杆子反复持续深入学习。而AI就难以将不同领域的政策要求和地方实际进行具象化表述,就如同网络上有海量资源,但大部分都不是笔杆子想要的一样,网络上基本上就没有一份直接改改地名、日期就可以使用的公文材料,AI与网络一样,都是为笔杆子提供有关便捷途径的互联网工具之一,这种工具跟其他互联网工具功能都有共同之处,所生成的公文要么政治逻辑不规范,要么政策严重滞后,远远达不到公文起草的要求。

第三个理由是,公文是对基于大量信息素材进行加工、归纳、提炼、概括后得出的结果,AI却难以对大量基础素材进行收集,更难以消化和提炼。无论起草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讲话稿,还是起草地方工作总结,或者起草产业发展规划方案等,都是基于消化领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量材料,再转化为新的公文材料,这也是笔杆子最头疼的地方。AI作为人工智能工具,其只能对一些简易的格式进行套入、作简要的分析、从互联网海量数据资源中生成一些套路式公文,完全达不到党政机关公文起草的效果。可以预见,AI越普及,笔杆子要消化的信息越多,公文起草尤其是综合性文稿的起草难度也越大。

第四个理由是,公文起草含有很强的主观性,蕴含着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地方(单位)主官的价值取向,AI生成往往缺乏“感情投入”,难以构成党委政府所需要的公文。这也是DeepSeeK回答的“情感表达不足”,是AI甚至互联网式所谓范文的一个通病。公文作为国家实施管理的工具,是一定社会和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反映,尤其是各级领导的讲话稿,体现对主政者对地方深情爱意和施政理念,感情色彩比较强烈,个人特征比较明显。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感情表达,AI难以代入不同性格特点的领导语言风格,也不可能写出真正符合实际需求的公文。

第五个理由是,公文起草是一个去伪存真、精益求精的取舍过程,这个过程只有团队讨论打磨才能完成,AI在这方面无法发挥作用。精品文稿是反复修改、反复打磨出来的,是起草团队群策群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历否定之否定,有时候会“八稿九稿、回到一稿”,有时候会为了使用一个词琢磨半天,为了一句话争得面红耳赤,这就是为什么笔杆子往往要“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干的比驴累”的原因。AI公文生成无论如何设置关键词,都无法完成这些操作。

第六个理由是,公文起草是一个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AI是网络既有内容的生成,没有具体研究能力,导致也写不出党委政府所需要的公文。无论是领导讲话稿起草,还是调研报告、政策文件制定等,都基于对基本情况的深入研究、大量分析后得出来的成果。如制定某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起草党委主要领导在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会的讲话,都离不开对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分析,明确优劣势所在,明确发力重点,才能写出符合地方实际的规范性文件或讲话材料。AI难以在错综复杂的材料中研究比较出具体结论,也就无法生成真正的公文。

第七个理由是,公文起草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AI作为一种互联网工具,不可能如同人之大脑一样对国情、省情、市情等信手拈来。文稿起草是一个大量积累材料并巧妙进行运用,其过程会反复比较、取舍、选择,有时候为找到一个合适案例会动用大量行政资源进行发掘,或者为了总结某个地方的某些工作的做法,需要进行多次反复的沟通协调。例如起草某领导在全省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对哪些地方公办幼儿园建设成效突出,哪些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比较均衡,哪些地方职业教育发展迅猛等等,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把握,并在文稿中按需体现,达到指导各地教育发展的目的。而AI很明显很难胜任这些需要用实践才能比较的典型案例,也就导致所生成的公文仅仅是停留在“形似而神不一定似”的文本上,更多是“套路式”的“正确的废话”,缺乏实践性和指导性。

当然,AI发展是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结果,以DeepSeek等为代表的AI为公文起草带来强大的便捷性,为“笔杆子”更好起草文稿提供了重要作用,其如同其他互联网工具一样,是笔杆子始终绕不开的写作神奇,在弥补知识短板、提供基本思路、文稿校对等都有独特的优势。但“笔杆子”要真正提升文稿起草能力,还是要脚踏实地实践、锻炼、积累,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长期主义,一步一个脚印从“小笔头”走向“大笔手”。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